Quantcast
Channel: 科学松鼠会 »科学传播训练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

[科学传播训练营]19期回顾:互联网时代的科学传播者

$
0
0

本文作者:科学松鼠会

主讲:Ent

活动详情:[科学传播训练营]19期:怎么做一个互联网时代的科学传播者

回顾撰写:玛雅蓝

在互联网出现之前,科普更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是科学从精英阶层到平民的普及,缺乏反馈和交流。

进入互联网时代,科普变成了科学传播。微博和网络成了重要的科学传播媒介,科学传播像娱乐新闻一样,可以对时事和娱乐热点进行科学解读,也可以翻译外媒报道,这些是目前科学传播最常见的形式。

我是谁?我要说什么?

要成为互联网时代的科学传播者,首先要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想成为哪一种传播者?我想传达什么信息?

互联网时代的科学传播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新闻的介绍者;英语新闻的搬运者;某一领域的独立作者;紧追时事的科学时评家;科学传播领域的观察者;科学传播组织成员;等等。

科学传播要传递什么信息?传播不可能是完全客观的描述,它必然带有个人的观点。我选择传播什么,不传播什么,这本身就是一种立场。而传播必然会对事件发展造成影响,再客观的传播本身也是一种干涉。

在摄影刚刚出现的时候,人们相信眼见为实,认为摄影是最客观的。然而在1981年,美国画家Mark Tansey画了一幅名为《天真之眼》(The Innocent Eye)的作品,批判了当时的摄影艺术。在这幅画中,一群人将牛牵到荷兰画家Paulus Potter的画作《小牛犊》(The Young Bull)面前,测试它能否分辨真实的牛和艺术品。其实,取景的过程已经是对事实的一种选择。


【天真之眼,Mark Tansey,1981(图片来自大都会博物馆)】

既然绝对的理客中(理性、客观、中立)是不存在的,那么科学传播只能逼近事实,而无法完全呈现事实。科学方法的传播比科学知识更重要。科学不是用来证明观点的正确,而是用来找到正确的观点。

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你的听众

科学传播者还要具备一点自知之明。我有怎样的知识背景?我的基本态度是什么?每个态度背后有多少证据支撑?有怎样的证据反驳人群?

很多现实问题往往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比如最近的PX事件,百度百科的PX词条一夜之间被多次修改。实际上,PX对环境的影响和它在化学中的毒性定义不能一概而论,前者涉及安全管理和环评等内容,不能简单地从化学的角度讨论。此外,具体到它对附近居民的影响,这又涉及到城市规划问题了。甚至在大连的反PX事件中,还有一篇题为"大连福佳PX项目命运记"的报道指出了这么一种态度:"连厦门人都拒绝的PX,却在大连落脚了。"这就是一个地域文化和城市荣誉感的问题了。

知彼指的是了解自己的受众。我想寻找怎样的听众?怎样的听众最需要我?要如何才能接触到这些听众?

网络让每个人都能够发声,使科学传播者更容易接受到各方的反馈。常见的不良反馈通常来自:已经和我意见一致的人;被我的情绪感染的人;并非目标受众的人;喜欢或讨厌我的人。许多支持和反对的背后都有自己的原因。仍然以PX事件为例:支持者是不是怀着工业强国梦?是不是带有理科生优越感?是不是习惯性五毛?反对者是不是不信任政府?是不是不信任化学或科学?是不是习惯性公知?如果支持和反对背后有个人情绪的原因,那么就不要被他人的情绪干扰。如果对方不是你的目标受众就不必在意,比如学古生物学的就不要和神创论者理论了。

科学传播者免不了遇到激烈反对你的人。有的架可以不吵,但如果要吵,就要想清楚吵架的目的。有时候,吵架不是为了说服对方,而是阐明自己的观点,让旁观者有所启发。必要的时候,道个歉没什么大不了。

科学传播的信达雅

科学传播和翻译一样,讲究信、达、雅

首先是信,即信息的可靠。这时候要问自己:我有知识体系吗?我有查找资料的能力吗?资料来源是第几手?我的外语水平如何?

专业素质不仅代表你知道多少东西,更代表了你吸纳新知识的能力。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储备,才能将新知识纳入体系中,在大背景下理解新知识。此外,还要考虑你找到的资料的可靠性。它是经过了多方验证的研究,还是有利益纠葛的人作的单方面宣传?是原始研究,还是经过了他人的解读

一个科学传播者的英语能力体现在:词汇和术语的储备;语法能力;对网络meme的了解;对反讽的理解能力。在科学写作领域,语法对理清逻辑关系尤其重要。另外,如果你不理解反讽,你就可能被一些钓鱼文欺骗。

为了保证可信度,科学传播者还需要了解相关的舆论状况,包括:这个问题在科学界有争议吗?在民间有争议吗?是否涉及经济利益?是否涉及意识形态?

比如转基因问题,欧洲比较重视保护本地农业,这是欧洲人反对转基因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美国,人们对转基因的态度大致分为左右两派,左派认为转基因会导致大企业垄断农业市场,而右派认为这是一种自由竞争。并且,美国的反转活动通常是和支持有机农业联系在一起的。

科学传播者在跨界的时候要小心谨慎,尤其要小心科学与艺术、政治、哲学与传统文化的交集。对不懂的领域就不要多说,更不要把自己领域的思维方式套到另一个领域中。此外,还要意识到每个学科都有过落后的时代,不要拿过时的东西去论证一个学科的落后。至于传统文化,对其中无害的东西其实不必干涉,有害的东西虽然要反对,但它往往根深蒂固,一时也没法解决。

"达"的意思是把话说清楚。在互联网时代,阅读呈现碎片化趋势,所以你不仅要用不到140个字阐明观点,还要让人愿意读下去。

碎片化阅读还有一个弊端,就是容易导致断章取义。所以,作者要避免写一些过于依赖上下文来理解的句子,特别是开玩笑的话,不给别人断章取义的机会。特别注意不要写钓鱼文。揭露对手的愚蠢有悖科学传播的初衷,并且一些不具备辨识能力的人可能会听信谣言。

"雅"指的是让文字吸引人。这里的雅不仅指文笔和修辞的优美,还指让原本不赞同你的人愿意读下去。切忌一上来就和别人对着干。

我们为什么要传播科学

科学一定是好的吗?

工业革命带来了全球人均GDP的飞涨,而六七十年代的绿色革命让人类在人口增长的同时实现了人均摄入卡路里的增加。儿童死亡率和平均寿命的增加也得益于科学的发展。至少,在人类现有的理论中,科学是最好的。


世界人口增长曲线(图片来自维基百科英文版)

有人说科学带来了环境污染,导致癌症和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上升,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这两者是典型的老年病,它们的发病率上升是建立在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今天大多数人能够活到患上老年病的年龄,而不会提前死于传染病和炎症。

但是,科学不是万能的,也不是绝对正确的。万一它搞砸了呢?历史上的三次生物大灭绝显示,地球生态恢复只需要一千万年左右的时间,这在地球的时间尺度上根本不算什么。当然,科学也要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

注:粗体部分摘自演讲PPT,其余文字根据演讲记录整理而成。

Ent问答时间

问:争论对科学传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互联网时代让每个人都有了话语权,虽然它会促进谣言的传播,但也给了科学传播者机会。对于事件的传播来说,争论可以让事件吸引更多的关注。但是,记者报道的时候往往希望收集多方意见,达到观点的平衡,而科学的结论往往是一致的。可以考虑用对话的方式,让争论各方阐明自己的观点。

问:对于茂名PX事件,如果不考虑城市荣誉感、政府公信力之类的因素,科学传播者应该如何干预这件事?

答:现在干预已经太晚了。当人们开始用游行等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诉求,PX就变成了一个符号。应该在事件发生前进行科学传播,尽早向当地居民说明,这个工厂会给你们带来哪些利益,化解他们的抵触心理,然后再告知相应的风险。

深圳的大亚湾核电站做得比较好。但很多企业这方面的意识比较薄弱,不注重当地居民福利,以为只要有政府撑腰就够了。

问:在类似PX这样的事件中,如果听众就是主观上否定你的观点,你该怎么办?

答:如果一定要说,可以先赞同他人的意见,谈谈化工厂的环境影响;然后,指出相关部门在宣传方面的失职,和对方站到同一阵营;最后,提出一个可能的解决方案。

问:能不能从这么一个角度说明:茂名已经有不少石油化工项目,有些设备和技术可能已经老化过时了,必然要进行产业升级,引进PX是为了让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答:我不确定这样有没有用,但最重要的是不要一上来就和别人对着干。

问:虽然传统科普方式正在衰落,但是网络科普应该如何把握质量,保证权威性?怎样保证网络科普者的专业素质?

答:科普自媒体应该形成一个圈子,大家互相监督审查,并主动开发监督渠道。形成一个圈子也有助于自己扩大影响力。至于权威性,互联网时代没有权威。我们不应该追求个人的权威,而应该让一个圈子形成自我监督机制,树立群体的权威。

问:作为一个普通的受众,我觉得对我来说,好的科学传播要能够让我知道我以前有误解或者不知道的东西。但是,大部分人都没有分辨能力,看到各方的不同意见会觉得很迷茫。你觉得不同的声音互相干扰会不会削弱科学传播的影响力?

答:科学传播不光要告诉大家科学知识,还要让大家具备基本的分辨能力。有不同的声音是好的。

问:我该怎样成为一个科学传播者?

答:首先你要对自己进行个人定位。你想独立传播你学到的专业知识,还是讨论更广泛的话题?你是学什么专业的?(科学传播。)传播科学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你的学习能力会比你的专业背景更重要。我最近在读《1491》,说的是哥伦布等人到来之前的美洲。这本书是一个记者写的,但他把专业知识讲得非常好。

问:科学的传播得到了互联网发展的大力帮助,但它似乎总是以危机公关的形式出现?科学应该如何主动传播?

答:危机面前总会有人发声,你不说别人也会说,不能避而不谈。有时候,在一个谣言产生之前,大家都没想过这方面的可能性,比如微波炉致癌和转基因致癌的谣言。在这些方面,科学确实参与了危机公关。

其实普及有趣的知识也是科学传播,比如对热门美剧的科学解读,这些传播做起来更简单。

问:在科学传播中,如果使用大量的专业词汇和语言,一般人都看不下去;如果用简单的语言,可能表述又不够准确。该如何把握这两者之间的平衡?

答:姬十三有一次说到这个问题,他说科学传播不要追求精确,要求准确。就拿演化树来说,我们强调生物是逐渐演化的,而不是像猴子变成人那样、像爬梯子那样一级一级地进化。演化树的说法在古生物学中也是不准确的,但是它说明演化不是人们心目中线性的进化,消除了误解。只要达到了传播的目的,一定的不精确是可以接受的。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

Latest Images

Trending Articles





Latest Images